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景观植物设计|课程回顾
课程名称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景观植物设计》
年级专业|风景园林24级
授课老师|金涛何伟
课程简介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与《景观植物设计》是广州美术学院风景园林的核心必修课,于本科二年级上学期开设,分别承载着“空间启蒙”与“植物启蒙”的关键职能。本次课程创新性地将两门课程深度融合,挖掘二者在风景园林视角中的共性逻辑与独特价值,助力学生系统夯实专业基础技能,实现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应用的深化落地。
课程主题设定为“植缕光影・筑语自然”,尝试以风景园林建筑与珠江及周围环境对话,植物设计承载自然文脉,加强了建筑与自然的连接。课程通过二者共生互嵌的教学逻辑,引导学生扎根梁明诚雕塑园实地,深化专业认知,在解决场地问题中夯实基础技能,提升创新能力,践行“空间-人-自然”和谐共生的培养目标。
课程展览
展览时间|10月26日-11月7日
展览地点|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建筑艺术设计学院A6展厅
课程记录
课程为期八周,以“技能夯实-方案深化”为核心脉络,分为两大教学阶段。
第一阶段聚焦专业技能培训,同步开展风景园林建筑、景观植物两大模块教学及对应专业制图训练:景观建筑模块通过系统理论讲解与多元风格案例拆解,帮助学生厘清景观建筑与非景观建筑的核心差异;植物模块依托植物特性分析与应用形式探究,让学生掌握植物融入景观的设计逻辑;两门课程均以制图训练强化学生对建筑尺度与植物规格的精准感知。
第二阶段侧重设计方案指导与深化,由两位授课教师针对各组方案精准点评、补充学习资料,引导学生在前期技能积累的基础上,运用建模渲染、手绘制图等方法完善设计,最终以展板与实体模型的形式呈现结课成果。
部分作品展示
作品
《绿梦·栖营》
作者|钟柃邓莉敏
本设计坐落于珠江畔雕塑园西南角,将场地中原有的星星点点的露营帐篷作为灵感触发点,以类帐篷的外观、上下贯通的丰富植物制造起自然野趣又融洽的景观焦点。项目秉承“不破坏景观,而是成为景观一部分;不改变游人的行为,而是为其行为提供新的可能性”的理念,希望为本就风景优美、人文浪漫的雕塑园增添一些别样趣味。建筑以骨承形,植物以绿赋魂,共筑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栖居空间。
作品
《雲水中》
作者|张善雯蔡璧鸿
本设计以“云水相应,自然共生”为理念,旨在为梁明诚雕塑园打造一个生态、开放、共享的全新地标。在景观构建上,建筑上层的环形观景平台,为使用者提供了多层次的观景视角,一览江景。建筑周边搭配多年生易养护植物,形成自然与建筑的和谐对话,让该设计得以成为连接城市与自然的重要纽带。
作品
《香疗筑》
作者|许纯淇陈奕菡
本设计选址在梁明诚雕塑园水库河道右岸,以“休憩、疗愈、观景”为核心,借景观楼梯串联四组建筑体块。从芳香玻璃门廊嗅觉引导,到咖啡厅框景、书吧静谧空间,再到屋顶躺平草地、望江栈道与莲花池的立体观景,叠加艺术展厅人文赋能,构建“垂直生活剧场”,实现人与自然、艺术、日常的深度交融。
作品
《风栖江阁》
作者|王艺锦虞子叶
设计落于梁明诚雕塑园,直面珠江,以纯净白色几何形体构建空间秩序。在实际功能与艺术氛围的协调处理上,该设计既融合咖啡休闲、观景、公共厕所等功能,又运用屋顶圆形绿植区与螺旋装置呼应艺术氛围,兼具艺术感与实用性,让该设计更好地为市民与游客服务,打造江畔惬意栖居地。
作品
《江畔画境》
作者|汪可钰谭晓颖
本设计以“烟霞缭绕映山色,云海苍茫入画来”为意境创造点,希望踏入本建筑的人们能观赏到烟霞变换,日升月落,江水滔滔的美景,感受到生命与大自然的共振。该设计是一个位于广州梁明诚雕塑园江畔的综合性景观建筑设计方案,旨在创造一个与自然环境深度融合、兼具公共休憩与艺术观赏功能的开放空间。建筑以“轻盈、通透、共生”为核心理念,巧妙地将人造物融入江岸景观之中,成为连接城市、人文与自然的媒介。
作品展示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SL3MmrSdQ0NjzZNQNYi9Vg
苏公网安备3202140200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