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毕业展终于来了!今年主题:大脑花园
2023第五届
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
大脑花园
主题阐述
大脑花园Brain Garden
在文明中,花园寄托了人类对于共同命运的想象,无论是伊甸园、桃花源、黄金乡,还是理想国、乌托邦、仙那度。于其中,万物顺服于必然性的秩序,自由而豁达,没有纷争,没有苦难,万物和谐共处。人们知晓所有的知识,无往不胜。
我们至今怀抱憧憬,勤勤恳恳如同园丁设计场景、维护园艺,按照头脑之中想象的整洁治理着一个又一个或大或小的园子。可是,人的理智总有不尽准确之处,这使得在尘世之中的花园好似成为了一颗无论怎么努力也不会发芽的种子。
就天性而言,人无时不在梦想一种没有限度的自由,却又无时不囿于一种自由的限度之中。其中矛盾似乎无从调和。哪怕流传如1789年以来的自由、平等、博爱价值,它们不仅从未真正离开过人们的大脑,也从未真正扎根于现实。甚至,人性之中对自由的需求被置换为全球资本无疆界的流通与盘剥,对平等的呼唤被一度降低到了最低生存条件的赤贫,就连博爱的普世想象也受限于殖民乃至于后殖民主义的社会现实。整个现代历史仿佛均在印证这样一句拉丁谚语:“最坏的事物是最好的事物败坏的结果”。
个中原因并非由于人们对花园的想象还不够美好,恰是它仅仅象征了一种想象的美好。眼下疫情暂息。回顾这三年的青艺周,我们曾想起鲁迅见诸众生的悲悯、庄子与T.S.艾略特笔下时间绵延不绝的永恒之力、陶行知所倡导与践行的向上向前的生活。这些同情的思想在大难之时无不使人感怀与慰藉。毫无疑问,学院也像是一座花园,并且不乏诸如象牙塔的蔑称,认为它耽溺幻想,不仅隔离于生活,也同样隔离于现实、隔离于真实。尽管青艺周致力于推动建设“无墙的学院”,希望创作、教学、展示能够扎根于乡土、思想于人间、反哺于社会。疫情生活却在一时之间加剧了对于“围城”的想象。由于现实所带来的焦虑与不安,人们苦苦寻求身心的庇护,在学业上渴求着“上岸”,在生活中怀念起“日常”。此类想象并不会随着防疫政策放宽而有所遏制。如同在《十日谈》的故事中,佛罗伦萨尽管还是佛罗伦萨,却不复当初。乡间花园仅能够一时躲避瘟疫的阴影,青年男女们无论欢歌笑语、还是针砭时弊,之后都仍必须走向花园墙外,回到曾经共同生活的城邦。
这使得青年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导演、学者们不仅需要正视自己的毕业,更是得以审省的目光检阅这一因疫情而再度获得的“重回全球、再遇国际”时刻。尤其当此刻俄乌冲突正以最极端的方式从社会经济、媒介感知等方面重新形塑人们的世界想象,如何既不蒙蔽于被庸俗黑格尔主义“终结说”盖棺论定的“想象的全球化”,又能如伏尔泰所说在遭际动荡与灾祸之时“耕耘好自己的花园”,这成为了一个艰难的课题。
“艺”是以手栽种草木的汉字象形,是古代礼制的修养之法,是技术时代下感性的分配手段,更是劳作。劳作的奥秘在于,若不首先在自身付出艰难,不必奢望任何结果,哪怕是偶然的回报。此种辛劳之下的真实具身心智、破除妄见。而在美术与音乐学院的学习即是同美一起劳作、一起成长的过程。这使得我们在面对任何焦虑与阻碍时都能够拥有“劳作上手”的底气以及“做任何事情都是美的”一种信心。这同样是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观对美院学子们所提出的期待: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移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借以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
如此,在早已成为现代性经典叙述的《奥德赛》中,当人类的寻根故事经历了对永恒花园的拒绝,经历了迷航,终于站上物是人非的故土。这时,人们能够和奥德修斯一样说道:“我们还没有到达苦难的终点,今后还会有无穷无尽的艰难困苦,众多而艰辛,我必须把它们一一历尽。”
相信我们都已经在疫情时年的学习生活中做好了准备。
作品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hWSbIDmrwJ36t29fCEhs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