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德国最美书获奖作品公布
“德国最美图书奖”是德国国家级图书装帧设计的最高荣誉赛事。自1929年以来,每年定期举办一次,由独立的评审委员会选出在图像、版面设计、印刷、装订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图书,予以奖励。其评选重点在于视觉与触觉的美感表现及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大赛的组织者为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评委由9—12人组成。参加大赛的图书涵盖五大类别,分别是文学、少儿、艺术、专业和指南类。
官网:www.stiftung-buchkunst.de
2025年德国最美书获奖作品
文学类
图像的虚拟式:我的AI虚拟相机
女巨人的呼唤|切线的哀愁
一位真正偶像的未尽之作|疲惫新说
图像的虚拟式:我的AI虚拟相机
Der Konjunktiv der Bilder-Meine virtuelle Kamera(K.I.)
ISBN:978-3-95905-836-0
德文出版社:Spector Books,Leipzig
作者:Alexander Kluge
内容简介:
在《图像的虚拟式》中,作家兼电影导演亚历山大·克鲁格测试了图像处理AI模型“Stable Diffusion”的协作能力。身为导演的克鲁格长年与相机打交道,知晓镜头与人眼有着截然不同的视觉处理方式。因此,他对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另类图像充满好奇。在一篇随笔中,他对这类新型图像的特点进行了反思:巧合与错误催生出各种可能性,继而生成许多难以归类的图像。克鲁格提出了“虚拟相机”的使用原则,从而在关于AI使用的讨论中表明自己的态度。从原东德地区的假孕事件到奥维德《变形记》中鲍西丝和费莱蒙的传说,再到瓦格纳雇佣兵头目普里戈任,克鲁格用一系列图文故事测试“虚拟相机”如何开辟叙事和想象的全新空间。亚历山大·克鲁格1932年生于哈尔伯施塔特,同时身兼编剧、导演、作家和哲学家等多重身份,也是新德国电影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
获奖评语:
这套小开本丛书同时也是一次完整的实验记录:92岁的作家兼导演亚历山大·克鲁格(Alexander Kluge)测试图像处理AI模型“Stable Diffusion”,希望以全新的方式构造出不一样的图文故事。在艺术灵感的驱动下,他运用“虚拟相机”创作不同寻常的主题。而在一篇随笔中,他也对这种借助巧合和错误生成“图像虚拟式”的做法进行了反思。
夹在书页中的便条取代护封,以低调的方式揭示每册书的名称。颜色各异的亚麻封面在彰显质感的同时,也为这套多卷本丛书定下色彩基调。内页也采用了精致的轻薄纸张和精湛的印刷工艺。成段的文字与AI生成的图像交替出现,吸引读者定睛观看;而与封面颜色保持一致的专色则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整体印象。
无论是考究的选材、精湛的装帧工艺还是“巧妙融合古典和现代元素的精美内页设计”,都令评委们赞口不绝。无论是单册图书还是整套丛书的效果都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这一点在微妙的细节中也有所体现。高品质的字体排印巧妙地平衡了文字的密度问题。总之,评审团认为“这虽是一套小书,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女巨人的呼唤
Die Anrufung der Riesin
ISBN:978-3-922895-68-8
德文出版社:starfruit publications,Fürth
作者:Lisa Krusche
内容简介:
“有时候,世界不知为何,仿佛突然崩塌。我无法找到自己,无论在何处寻觅,自我都消失了。”十五年前,丽莎·克鲁舍(Lisa Krusche)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时至今天,她依然在四处寻觅。在一个充斥着虚伪审美理想、资本主义救赎神话和厌女角色形象的父权社会中,作者追寻从故事、书籍和当代艺术中所熟知的巨人足迹,用文字盘点女性在当今社会、文化和文学中的生存状态,并逐步走进神话中的巨人形象。
作者的追寻也始终以寻找自我为目标:她在寻找一个不会被视作“多余”的地方;在那里,她可以带着所有的疑虑、伤痕和所谓的不完美,以勇敢的方式做自己。本书还收录了艺术家珍妮·谢菲尔(Jenny Schefel)以“岩石”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在无数的传说、童话和神话中,它们常与神秘的巨人联系在一起。谢菲尔用镜头探索岩石的纹理和材质,在其中发掘同时反映坚硬与柔软、开放与封闭、保守与狂野的圆润构造、迷离色彩和奇幻地貌。丽莎·克鲁舍的文字与珍妮·谢菲尔的摄影作品一道,坚定有力地对传统的观看方式与视角提出了质疑。《女巨人的召唤》既是一本极具个性化的书,又具有跨越世代和性别的意义。它不仅面向女性主义者,也适合所有人阅读。
获奖评语:
《女巨人的召唤》是作者一次极为隐秘的自我追寻。书中公开的青年时代日记片段,揭示了女性的成长困境:她在父权社会中生存,被迫接受根深蒂固的社会角色,实现所谓的理想和他人所设定的目标;这不但不能帮她找到方向,反倒让她感到迷茫。“成长使我变得渺小,而我现在却要梦见巨人,向往他们的大胆和力量。”作者徘徊在回忆、自我反思以及对文学和文化学的讨论之间,不断借助引文和文字片段深化自己的思想。
文集中所收录的摄影作品,也烘托出文字的力量:在整页和跨页的排版中,文字以栩栩如生的方式卷起汹涌澎湃的波涛,留下余音回荡。岩石的纹理与构造,构建起通往想象中的巨人国的视觉桥梁。借助和谐的色彩设计,文字的粗犷与狂野得以与亚麻封面的强烈触感和精心的排版布局融为一体。不拘一格的脚注和富有生趣的排版,也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撕裂和情感的冲突。
诸多细节让《女巨人的召唤》成为一本几乎可被触摸的文集。精心搭配的字体和便于阅读的纸张颜色很快便能让人沉浸到文本之中。与整体色调相符的书签带进一步彰显对细节的热爱。
切线的哀愁
Die Trauer der Tangente
ISBN:978-3-7518-0064-8
德文出版社:Matthes&Seitz Berlin
作者:Fabian Saul
内容简介:
我们脚下的土地在诉说着什么?在法比安·绍尔(Fabian Saul)的首部作品,一部感人至深的长篇小说中,一位朋友的故去和一段爱情的破裂使得从前的确定性产生动摇。在这个每一块石头都在诉说过去的世界中,主人公也在地形中邂逅自己的情感。万物知晓世事无常,也洞察关于他的一切。
在电影般的诗意场景中,散落的香烟与尼达清晨的阳光、让·热内棱角分明的墓碑与林尼恩街上的废弃楼房、妮娜·西蒙的最后一场演出与透过墙壁的歌声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画面。每一段回忆都在讲述着未来的另一种可能性,讲述在整齐强势的宏大叙事面前所留下的抵抗痕迹。每一个瞬间和每一幅新画面都孕育着新的温柔,它在交汇的边缘寻找共情和团结的所在。
获奖评语:
《切线的哀愁》用极简的封面诠释了何为“长篇小说”:这是法比安·绍尔的首部作品,采用了独特的叙述形式:主人公借助一个个片段回忆一位已故的朋友,后者的死曾经撼动了他的人生。简短的段落勾勒出不同的人物、地点与回忆,一页页文字交织成多元的记忆。作者以诗意的语言讲述了那些曾经发生以及原本可能发生的事情。
为了还原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这本强有力的著作也在图书设计上下了一番工夫:页边栏设计精巧,用来标注地点和人物,为读者提供指引和提示;排版保持令人愉悦的古典风格,给正文留出充足的发挥空间。不同人物的记忆碎片和倒叙的手法容易让内容产生跳跃,这本身是一种挑战,但字体排印的细节不仅展现精湛的工艺,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
小说封面上只见纸状折痕、书名和作者信息,乍看十分简约低调;彩色的堵头布和与之相呼应的书签带则相对更为引人注目。唯有在阅读的过程中,设计的力量才完全得以彰显:它与内容交相呼应,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整体。
一位真正偶像的未尽之作
Fragmente einer echten Ikone.
ISBN:978-3-948336-19-6
德文出版社:kookbooks,Berlin
作者:Sandra Burkhardt;Francesco Petrarca
内容简介:
我并不想尽可能准确地认识自我,我只需要一些说法:我是一名男子,是诗歌之王,是真正的偶像。我已经不认得自己了。我没有办法准确地描述自己:我既没有更接近“自我”,也没有与之疏远。“微风吹来,我依旧如故(L'aura mi volve,et son pur quel ch'i'm'era)”被翻译成“转过身去,我依旧如故(und gewendet bin ich noch immer der,die ich schon immer war)”。本书收录的诗歌正是从两种语言的差异入手,凸显对桂冠诗人弗朗西斯科·彼得拉克爱情诗的错误重复和不当翻译。即便在这些不属于他的地方,诗人也依然在场:他将自己的心上人劳拉比作光环、黎明、月桂、黄金和阴影,这些措辞不断变化,最终化为阴影或灌木。彼得拉克追随着这些符号,他的语言仍在不断变化:写作便是他献身、呼唤和表达的过程。但谁是他呼唤的对象?谁不过是被顺便提及?当“我”在诗歌中出现,究竟是谁在发声?哦,华丽废墟的荒凉,诗句中的孤独,以及那即将到来的悲苦叹息,你们令我潸然泪下。看见自己这般哭泣,我反倒哭得更加动人。在这些诗歌中,示爱与自怜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其中的“我”正如“你”一样被渴望。奇美拉,请允许我为自己发声。
获奖评语:
“精巧的设计让抒情诗焕发新生”,这足以说明评审团有多么为这本精美小册子所心动。本书有着双重的创作动机:作者宣称项目的灵感来自1983年出版的《33首诗》,该书的作者奥斯卡·帕斯蒂奥以极具个性化的方式翻译了弗朗西斯科·彼得拉克的诗歌。《一位真正偶像的未尽之作》则沿袭了这一思路,对彼得拉克的诗歌进行了新的演绎。正如作者在介绍文字中所说的那样,这往往是“错误重复和不当翻译”。
封面上的插图同样富有诗意:这一交织的纹理结构足以激发起人们对“彼得拉克变体”的兴趣。翻开由大张折页装订而成的书页,两本小册子相对而望:左边是现代的个性化演绎,右边则是意大利语原文。和谐的纸张配色让二者有机融合,细腻的触感亦在吸引读者深入阅读文字内容。许多设计的细节凸显出这两册书的独特性:彼得拉克的原文采用传统的段落排版,而作者的新译则彻底摒弃了空行。语言与排版一道,共同反映时代特征。
评委们称赞这一表面柔和、内容却充满力量的作品具有“高度协调的整体构思”。它为诗意创造空间,也为走进彼得拉克这位意大利文学巨匠提供了当代视角。
疲惫新说
Neue Erschöpfungsgeschichten
ISBN:978-3-00-080088-7
德文出版社:PRÄPOSITION,Offenbach am Main
作者:Tanasgol Sabbagh,Heike Geißler,Enis Maci,Eva von Redecker,Moshtari Hilal,Sinthujan Varatharajah,Judith Schalansky und Holm-Uwe Burgemann
内容简介:
“亲爱的读者,如果这是你第一次打开本书,那我要告诉你,世界完全可以被想象成一个玻璃花瓶。它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完整的花瓶,里面盛放着鲜花,阳光透过瓶壁,折射出一道彩虹;另一种是破碎的花瓶,玻璃碎片散落瓶底,犹如海滩上的碎贝壳。如果一部发源自历史的文学作品想要描述当下,就必须说明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它的任务就是整理这些碎片。现在,这项任务被交到了你的手上。”
现如今,无论我们朝何处望去,都会早已感到疲惫不堪。刚才还盛放着鲜花的花瓶已不复存在,阳光早已消散。我们似乎一直生活在无休止的危机感中,它已经成为了人类世的代名词:人类正饱受当下的煎熬。然而,《疲惫新说》讲述的并非我们通常所能想到的尘世间、道德和精神上的疲惫,它关系到我们如何叙述这个早已不复当年、并且今后也不会如此的世界。《疲惫新说》在中介词协会和奥芬巴赫克林斯波博物馆每年举办的“重要的文字与文字的重要”文学节期间问世,其开本、配色、材质和严格的轴对称排版既让人联想到口袋圣经,又像是一份美学宣言。它不仅忧郁地描绘了这个动荡的时代,还对未来进行了展望:“总有一天,人们将承担所有后果。”
获奖评语:
这本小开本的文集诞生于由中介词协会和奥芬巴赫克林斯波博物馆主办的奥芬巴赫“重要的文字与文字的重要”文学节(Offenbacher Literaturfestival:Text Matters.Matters of Text),其中收录了七位作家创作的精彩故事。正如介绍文字所言:“它关系到我们如何叙述这个早已不复当年、并且今后也不会如此的世界。”
书中的文字采用专为奥芬巴赫文学节设计的高清无衬线字体“Mimesis”进行双色印刷。温暖的金属古铜色与颇具反差的霓虹橙色共同出现,仿佛为读者送来拥抱。大胆的版心设计与独特的页码布局遥相呼应,但整个页面依然保持流畅。高品质的浅色纸张带来良好的触感,而精美的印刷则让独特的配色方案得以绽放光彩。评审团称赞这样的安排“虽充满实验性,但依然清晰易读”;此外,他们也对在排版不同文本时的细节构思表示赞赏。
采用细亚麻布的封面和袖珍的开本多少会让人联想到口袋圣经——这样的精心设计绝非巧合。可以确定的是,紧凑的文字和留白也为呈现不同作品的诗意留足了空间。于是,这样的句子才能真正见效:“本书充满空隙。甚至可以说,它在关键处保持沉默。”
来源:©Stiftung Buchkunst,Photos:Uwe Dettmar,Carolin Blöink,Mia Marian
2025年德国最美书获奖作品
少儿类
何为贫富
运动游戏大杂烩|我与魔方
帽子|听好了!
何为贫富?
Was ist arm und was ist reich?
ISBN:978-3-407-75981-8
德文出版社:Beltz&Gelberg,Weinheim
作者:Kristina Scharmacher-Schreiber
内容简介:
富有、贫穷:对一些人来说的贫穷,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就是富有——二者之间的界线并不一定黑白分明。一个人挨饿,那他就贫穷吗?要是其他人拥有的比他多,那他就贫穷吗?本书对此艰难的叩问作出应答,以期探索贫困的成因与后果,以及财富分配的问题。凭借丰富的知识性文本,和不失幽默的画面,作者举重若轻地阐释了这个庞大的命题。
获奖评语:
少儿图书不一定是闲暇之余的消遣读物,也可以是与父母一起探究生命中复杂命题的载体。本书提出了一个即使大人也难以解答的问题:“何为贫富?”
叙述性插画伴随着对话气泡,本书以漫画的风格呈现了从生活中抓取琐碎事件与对话,适时穿插阐释文本,以一种适合儿童的方式通俗易懂地解释了较为抽象的概念,如“相对贫困”“公民津贴”“住房紧缺”等。作者巧妙平衡,使得未经美化的事实也平易近人,同时还能脱离国内视野,放之世界,更是可贵。本书的“儿童适读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还体现在字体排版上,这种字体相当易读,也更适配插画的风格。
此外,纸材的选择也至关重要:本书采用的高品质再生纸触感舒适,翻页体验尤佳。印有图案的前后环衬也吸引读者眼球,作者精心拾取内页中的插画元素,进行了重组排列。不论是能够带来完美翻阅感的精良线装工艺、整本书的形制,还是最后跨页中展示的物品群像,都能从中感受到书本传达着一种积极的、充满勇气的生活态度:来,让我们创造更丰富的生活!
运动游戏大杂烩
Muskelsalat
ISBN:978-3-89565-469-5
德文出版社:Moritz Verlag,Frankfurt am Main
作者:Michael Heinze,Katrin Stangl
内容简介:
儿童就爱追逃嬉闹!这本书介绍的游戏,让孩子们在玩闹的过程中了解并接受自己或他人的边界。锻炼敏捷度、比拼力量、共同获胜……这些都能在游戏中得到最好的诠释。这里的游戏包罗万象:室内游戏或室外游戏,两人游戏或多人游戏,居家游戏、幼儿园游戏、学校游戏、社团游戏……
在这本书中,你能为任何场合找到合适的游戏。当然,为了让孩子们适当控制肢体、促进他们发展自信,公平的规则也必不可少。这本由屡获殊荣的插画家卡特琳·施坦尔(Katrin Stangl)精心绘制的图画书,充溢着想象力,汇集了各式各样的角斗、打闹、追逃游戏:“拉扯游戏”“斗公鸡”“夺衣夹”“猴子追”等等,不一而足。而这些游戏的本质,就是追求运动跑跳的纯粹乐趣。书中的游戏吸引着儿童离开电子屏幕,运动起来,他们需要的,仅有一个院子、几则巧思而已。
获奖评语:
这是一部色彩明丽、趣味横生的绘本,众多简单易懂的运动游戏汇集其中。角斗游戏、打闹游戏、追逃游戏连番上阵,邀孩子们起身运动。总体来说,本书中的游戏分为四类:双人游戏、适合三到五人玩的游戏、适合六人及以上玩的游戏,以及适合在体育馆进行的多人游戏。这些游戏能够锻炼孩子的敏捷能力,鼓励他们进行力量比拼。在此之前,作者也在前言中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们理解体育的公平原则。
明亮的配色、清晰的字体排版组成生动活泼的插画;饱满的印刷和出色的套印效果,也让评审团印象深刻。本书“双面章节分割页”的设计尤为巧妙,仿佛在富有动态节奏的篇章中出现的宁静岛屿,予人休憩。此外,本书的装饰性边栏也值得一提。多种图案样式活泼变换,贯穿全书——有时分布在上下边缘,有时又变换至侧边——为页面提供视觉引导。各个章节都有其独特的边框图案,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还有助于读者定位章节内容;前后环衬页也选用了其中一种图案变体,与正文呼应,形成整体视觉上的和谐一致。
这本书装帧精良,开本尺寸便携,封皮结实耐磨,不惧户外活动的磨损。书中传递的理念早已不言自明,那就是:放下电子屏幕,运动起来,去玩“企鹅赛跑”“冰冻捉人”或是“报纸击剑”吧!
我与魔方
Ich und der Zauberwürfel
ISBN:978-3-314-10696-5
德文出版社:NordSüd Verlag,Zürich
作者:Daniel Fehr
内容简介:
大家都认识魔方吧?第一次转动它时,你一定也被深深吸引。不一会儿,魔方上的色块就被弄得一团乱。到底要怎样才能将它复原?它的内在机制又是如何?主人公和两位伙伴一同启程,寻找解谜魔方的答案。
自1974年魔方被发明以来,这款玩具在世界范围内已售出上百万个。而今,魔方还原的竞速比赛又有了新纪录。本书中,丹尼尔·费尔(Daniel Fehr)将带领我们,进入魔方的奇幻宇宙;插画工作室Golden Cosmos则运用三种专色,赋予画面强烈的视觉表现力,直观展示了魔方的历史与技艺。
获奖评语:
几个世代以来,魔方以其简约又内藏繁复的特性为人着迷。1974年,厄尔诺·鲁比克(ErnőRubik)发明了魔方。本书则面世于其诞生50周年之际,旨在为儿童讲述这个传奇玩具的历史与技艺。
书中醒目的文字娓娓道来这样一个故事:女孩找到了一块魔方,开始研究它。她邀请爸爸一起解密,还把这块秘宝带到学校里,渴望了解它,探索魔方的奥秘——精彩的发现之旅就此启程……
明艳的特殊专色造就了书中有力的画面,诱人进入这个有趣的故事,了解魔方相关的数据、事件和知识。画面中,镜头视角变化多端,为故事增添悦动。选用的无衬线字体又使得书本更加易读,评审团评价其“引人注目、相得益彰”。
本书的封面设计也独具匠心:透过中央镂空的圆角方块,可以窥见故事主人公的身影,同时她又是扉页图像中的关键元素。这一呈现形式实现了两个场景的和谐链接,也使得书本妙趣横生。最后在书本的封三处(封底内侧),出版社细心提醒:“书中如有疏漏之处,敬请海涵”——毕竟,魔方本就不是个简单的玩物。
帽子
Hüte
ISBN:978-3-551-52291-7
德文出版社:Carlsen Verlag,Hamburg
作者:Karen Exner
内容简介:
全世界的人都想往头顶上戴点儿什么,而大家这么做总是出于某种目的,表达某种态度或主张。有人出于宗教要求或是安全需求,有人为了躲避他人视线或是引人注目,有人用帽子伪装自身或是彰显身份,也有的纯然为了装饰。卡伦·埃克斯纳以其独到的审美眼光和出色的主题编排能力,精心挑选了各式头饰,将它们巧妙地安排在对开跨页上,相互呼应并配以详细描述。穿插其中氛围感十足的叙事插图,或是对某款头饰不同变体的展示和阐释时而又打破这种编排的节奏。书中着意展现了不同头饰的对比,既呈现了文化的多元性,也形象地道出了我们的共同纽带。
获奖评语:
从“新娘头纱”说到“潜水头盔”,作者的插画技巧非比寻常,运用的语言也适合童稚的孩子,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引领他们走近知识。各式各样的帽子呈现于此,其多样性令人惊叹:墨西哥草帽、厨师帽、铝箔帽……宗教性、防护性的帽子,或是有象征意义的头饰接续展现在书页中。以帽子为载体,本书如万花筒般尽情展现多元的文化面貌,同时穿插呈现了多种职业和历史时期的头冠,如桂冠、拿破仑三角帽、棒球帽等。
本书插画由作者潜心以油性蜡笔刮画技法呈现,用色脱离常俗,极富表现力。醒目的黑色轮廓,画面中以对比强烈的撞色加以填充,专色的运用又彰显其极致的特色,形成跳跃的视觉重点。魅力洋溢的插画旁,伴随着锐利明朗的无衬线字体;而标题却巧妙地呼应了插画的特点,呈现粗粝的特征。其纸材选择出人意料,内页纸张稍显粗糙,给读者以舒适的触感。
其开本大小也不同常规,作者选用狭长的窄开本,并精心做了线装加工。最后的跨页中,以俯瞰的视角展示了前文所述的帽子,供孩子识图认知、检查学习所得。这种谜题的总结方式同时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书籍画上完美句点,就算大人也会为之惊喜。
听好了!
Hört mal!Brülle-Post-Leporello
ISBN:978-3-948743-36-9
德文出版社:kunstanstifter,Mannheim
作者:Rike Drust
内容简介:
嗯,完全没有听错……吧?在这条街上,没有人确切地知道,那个穿着格子衬衫的男人究竟吼了些什么。他想在草丛里裸奔?他要把那沉重的袋子举撑?理发师小姐想:“他当然可以清扫这儿的灰尘!”慢跑队的人则听成:“让他放弃他可不肯!”还是说,他立马要去找挪威人?
获奖评语:
众多儿童游戏中,能让代代孩子捧腹大笑的不多,“悄悄话传声筒”游戏就是其中之一。本书以接连不断的语句误传为基础,其副标题却摒弃了经典的游戏名称“悄悄话传声筒”,而采用了“咆哮传声筒”。作者设置的形制非常聪明,让读者能够轻易抓取一连串事件的链接,同时感受到故事的动态起伏。
“爱咋咋地,都给我死边儿上!”男人在超市里对着人群喊了一句,一个充满误听误传的故事就这么拉开帷幕。自行车商人立马接茬儿:“他说他有屎一样的人生!”巡警则难以置信:“什么?他要在草丛里裸奔?”
本书绘画用色简约,画风素净,却能精准捕捉迥异人物的面部表情,极具吸引力。平摊双页,丰富的内容不仅可供儿童探索,大人也会乐于沉浸在街头巷尾的幽默之中。此外,绘本的字体设计十分精巧,在平易近人的手写体和视觉比例之间找到了最巧妙的平衡,为书籍平添阅读乐趣。
看这个有趣的故事,得做好反复阅读(朗读)的准备。显然,这一点在书籍制作之初便已纳入考量:优质的纸材、精良的工艺不仅带来了完美的翻阅感,还有益于书籍的持久保存。这本书让评审团也“忍俊不禁”,从它浑然一体的设计理念,到细微的书脊设计,都使其深得认可。
来源:©Stiftung Buchkunst,Photos:Uwe Dettmar,Carolin Blöink,Mia Marian
2025年德国最美书获奖作品
艺术类
不完全披露|在崩溃时可见
科学/幻想:植物的非历史性
挽歌:致一个建筑项目的哀悼
布痕瓦尔德
不完全披露
Without Full Disclosure
ISBN:978-3-95476-682-6
德文出版社:DISTANZ Verlag,Berlin
作者:SUNG TIEU
内容简介:
萧崇(1987年生于越南海阳,现在柏林生活工作)于2024年6月30日获得锡根市颁发的第九届鲁本斯促进奖。她擅长运用装置、雕塑、视频、摄影、绘画、文字和声音等多种媒介创作极简景观。文献、现成物品、纪念品乃至公共办公区的内部装饰都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的作品基于广泛的研究,同时也与展览场馆周边的环境紧密相连。她曾与多位艺术家有过合作,其装置作品兼具纪实和虚构元素。
萧崇的作品以反映其在柏林墙倒塌后的自身移民经历而闻名于世。她生于越南,五岁时随曾任东德劳工的父亲迁居统一后的德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她的艺术创作主要聚焦社会责任问题以及官僚权力结构和社会控制的影响。此外,她还考察殖民主义和冷战的全球关联。其重点在于那些决定哪些人与事物具有能见度的关键结构。
展览《不完全披露》收录了超过50件作品,部分展品在德国尚属首次展出。它全面体现了萧崇的艺术策略,涵盖法国殖民主义对越南等地文化标准的影响、心理和声学武器在军事行动中的应用和能源基础设施发展等主题。锡根的展览还将重点展出她的一些新作,如对美国页岩气开采过程中水力压裂技术风险的研究。这也会被与德国对页岩气开采的研究联系在一起:在下萨克森州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人们已经确定了潜在的开采地点。
获奖评语:
这究竟是一件雕塑、一部纪录片还是一件艺术品?在评审团看来:“这是一件完美呈现的独特艺术品。”在她的实验性书籍项目《不完全披露》中,艺术家萧崇重点关注备受争议的水力压裂技术。为此,她拍摄了600多张摄影作品,并在这本1000多页厚的书中将它们与数据表相结合,揭示这项技术会给生态和健康带来难以预见的后果。
“看似矛盾乃至毫无意义的事物,在整体逻辑中又显得格外清晰。”评委们这样总结道。实际上,印在薄纸上、看似千篇一律的众多数据表格的确会让人感到困惑。“阅读”几乎成为了一场冥想训练,但随后映入眼帘的视觉图像则开始发人深省。这些略带重影的照片使人停下阅读的脚步,在前后翻阅中进行比较与思考。艺术家有意识地采用书籍的形式来展现自己的内在立场——它不只是载体,同时也是陈述的一部分。
恰当的纸张选择让读者放弃线性的阅读,沉浸在翻阅轻盈纸张的喜悦之中。虽然本书开本大、页码多,但翻动起来依然柔软流畅。精心裁切的图片吸引着读者的目光,精湛的字体排印工艺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借助这场透明度的游戏、灵活的装帧工艺和带有重影的页面,美德两国在宣传水力压裂作业时的不透明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崩溃时可见
Visible upon Breakdown.Exploring the cultural,political and spatial nature of infrastructure
ISBN:978-3-95905-755-4
德文出版社:Spector Books,Leipzig
作者:Christoph Miler,Isabel Seiffert,Justinien Tribillon,u.a.
内容简介:
我们所生活的空间受到潮流和变迁的影响。然而,我们早已习惯了在这个超现代的世界中穿梭,以至于都没有注意到那些构成人生轨迹的潮流。它们以无形的方式隐藏在不起眼的角落,直至最后引发崩溃。发生在乌克兰的战争阻碍了小麦的出口,新冠疫情和木材短缺正对全球各地的建筑工程产生影响:这些事件不仅是人性的悲剧,也在迫切地提醒我们各国其实十分依赖彼此。《在崩溃时可见》通过摄影、社会科学和建筑的跨学科对话,探讨基础设施的文化、政治和空间维度。其重点一方面在于铁路网、供水系统和通信系统等物质要素,另一方面则在于内在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贾斯汀·特里比隆是一位城市规划师、作家兼科学家,其研究领域涵盖基础设施、文化政策、移民问题和技术人工物政策。离岸工作室是一家总部位于苏黎世和埃因霍温的设计工作室,它由伊莎贝尔·齐弗特和克里斯托夫·米勒共同创立。除承接委托项目和文化领域的合作之外,他们还积极投身设计教育,并在自己的项目中深入探讨设计、生态和全球化领域等重要议题。
获奖评语:
只有在出现裂痕的时候,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对全球合作的依赖程度。战争、诸如新冠的疫情和物资的短缺都凸显出全球化有多么容易遭到破坏。《在崩溃时可见》探究了基础设施的多个维度,并通过摄影、社会科学和建筑的跨学科对话揭示其政治和社会意义。它以震撼人心的图像和内容丰富的文字证明我们有多么依赖良好的国际关系。
覆在护封上的全息膜暗示了主题的复杂性。富有表现力的字体排印仿佛叠加在书名上的第二层元素,类似的设计也在章节分隔页再次出现。但全书的主角依然是那些以大篇幅呈现、足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照片。每个章节的末尾还补充有许多覆盖更多同系列主题的透明印刷图片。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大胆的版式设计:它既完美地呈现了长短不齐的效果,又为较长的文字段落增添了活力。对照片的灵活处理也得到了评委们的赞赏:它们或填满整页,或遵循严格的几何布局,但却总能发挥良好的效果。
借助这些成功的视觉联接,人们可以兴致盎然地开展跨学科讨论,同时也能注意到图书设计的诸多细节。例如,霓虹橙色的线装装订令人眼前一亮,而朴素的硬纸板封面则与闪闪发光的护封形成有趣的对比。
科学/幻想:植物的非历史性
Science/Fiction:A Non-History of Plants
ISBN:978-3-95905-858-2
德文出版社:Spector Books,Leipzig
作者:Maison Européenne de la Photographie/Victoria Aresheva,Clothilde Morette
内容简介:
从科学发现到泛灵论,从基因突变引发的恐惧到政治叙事,从厌恶到着迷——与植物相关的一个个故事,揭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恐惧。本书就人类对植物世界的投射和呈现方式提出了质疑,揭示了植物的主观性、智慧和表达能力。镜头下的图像是这一切的主要见证者。本书追溯了植物的视觉历史,将19世纪中叶以来的艺术、技术与科技相互联系。但它没有采用时间顺序展开叙事,而是围绕着科学和幻想这两个概念性框架展开。书中汇集了横跨多个不同时期、来自世界各地的三十余位艺术家的作品。它运用科幻小说的逻辑,将我们从一个稳定、可识别的世界逐渐带入不确定的环境。
获奖评语:
在深入阅读深奥的内容之前,读者会被蜿蜒曲折的凹印标题完全吸引。在这本书中,作者团队就人类对植物世界的投射及其呈现方式提出了质疑。它将19世纪中叶以来的艺术、技术与科技相互联系,并采用了科幻小说的逻辑:从熟悉导向未知。源自不同时期的三十余位艺术家的作品共同构成了这个由生物学事实和虚构叙事交织而成的万花筒。
评委们称赞“本书充满了科学气息”,其匀称的排版和字体排印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绿色的章节分隔页上,兼具历史感和现代性的字体显得格外醒目。封面上俏皮的装饰字体也被用于整页引文,它与量身定制的艺术家简介一样,都旨在打破清晰的网格结构。书中的作品以细致入微的方式呈现,它们时而采用无边缘的版式,时而采用镜像排版。精心设置的纸张变化进一步体现出全书细腻的结构:图像印在光面纸上的图像饱满而清晰,印在有色糙面纸上的文字则清晰易读。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印刷过程中的精准配色,这无疑提升了整体效果。
挽歌:致一个建筑项目的哀悼
Elegies.Laments for an architectural project
ISBN:978-3-944425-37-5
德文出版社:M BOOKS,Weimar
作者:François Charbonnet,Francisco Moura Veiga,Marine de Dardelle,Joshua Guinness
内容简介:
《挽歌》脱胎自伽利玛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电影史》一书。当时,让-吕克·戈达尔刚刚完成同名的八段式视频项目(1988-98年),并在评论界引发热议。《电影史》几乎完全由他人的视频、文字和音频片段剪辑而成,它巧妙地将二十世纪的历史进程与电影产业的历史相结合,以兼具虚构和纪录特征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极具思辨色彩的复杂寓言。
《挽歌》精选了一些十四行诗,并对原作进行投机式的“异轨”:它不要求任何原创性,因为所有的语句都经过精心挑选,旨在为某个特定的简约目标(也即建筑项目)服务。因此,这些引文被按照特定的顺序重新排列,部分文字经过编辑或扩充,从而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变得更为易懂。《挽歌》还特意从《电影史》中摘录了一些段落和语句,使它们与精选的图像共同出现。
从语言学角度看,图像是话语用来唤醒(抽象)现实的方式。这种现实与文本的字面意思所指涉的现实有所不同,但却通过相似性和类比关系与之产生联系,这被勒韦迪称作“团结性”。因此,图像既隶属于话语,又具有代表性特征。它能唤起遥远的现实,形成一种理智的人工产物和能够增强和拓展话语力量的伟大技艺;它也能激发灵魂的非凡活动。此外,考虑到话语(一组针对特定主题或话题的陈述或言论)不仅在“讲述”权力及其拥有者,其本身就是一种权力的媒介,我们或许可以得出结论:控制话语就是控制权力。
本书将文本和图像并置,旨在揭示话语中意象的力量并激发其在诗学和批判领域的潜能。
获奖评语:
在1988年起创作的《电影史》中,让-吕克·戈达尔以富有诗意和联想的方式将二十世纪的历史与电影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引用大量的视频、音频和文字来对这一媒介进行反思。《挽歌》从这部作品中挑选出一些文字片段重新进行编排,将它们与精选的图像并置。由此,图像语言的力量得以在话语中展现。
本书独特的形式设计为呈现这一意图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采用大张折页的双开本图书,它要求读者积极参与互动,经由对形式的探究中了解其内容:左侧的文字部分借助脚注与右侧的插图保持呼应。这种“平行阅读”能够发挥奇效,带给人感官上的享受。当然,这一切也离不开出色的装帧质量和完美的翻页效果。此外,书本的裸脊在全书闭合时似书边的形态,这与低调的排版布局一样令人着迷。
本书的文字部分使用衬线字体,图片部分使用富有表现力的非衬线字体,这在评审团看来也是巧妙的结合。贯穿书脊的书名能成功吸引读者的注意,封面上精致的凹印字体宛如石刻,它仿佛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整体艺术品,吸引人们一探究竟。
布痕瓦尔德
Buchenwald.Im Dickicht vom Ettersberg
ISBN:978-3-96070-125-5
德文出版社:Hartmann Books,Stuttgart
作者:Christian Rothe
内容简介:
2017-2024年间,莱比锡摄影师克里斯蒂安·罗特(1986-)带着他的大画幅胶片相机探索了魏玛附近的埃特斯贝格山上原属于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大片区域。这片地带由废墟,和几乎难以辨认的地基、台阶、围栏和小径构成,在密不透风的灌木丛中若隐若现。最初小心谨慎的试探,逐渐演化成对被自然所遮蔽的历史痕迹的深入追寻。这些黑白照片与选自布鲁诺·阿皮茨的《裸露在狼群》、凯尔泰斯·伊姆雷的《非关命运》和豪尔赫·森普伦的《多么美丽的星期天》等国际知名集中营囚犯的小说文字相得益彰。策展人安德烈·卡尔、世界基督教协进会主席海因里希·贝德福德-斯特罗姆和编辑君特·耶申内克撰写的文章探讨了克里斯蒂安·罗特的视觉语言,肯定了当代纪念文化和纪念活动的意义,也重新审视了在这座诞生诸多伟大德国诗人和思想家的古典名城出现的文明断层和纳粹恐怖。
本书在生还囚犯和美军共同解放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八十周年之际发行,并于2025年4月13日(周日)在魏玛国家社会主义强迫劳动博物馆首次公开展出。
获奖评语:
“本书充满力量与尊严,它以专注、可敬和勇敢的方式,令人信服地呈现了一个可怕的主题。”这本感人至深的影集得到了评审团的高度评价。摄影师克里斯蒂安·罗特(Christian Rothe)花了七年时间,带着大画幅胶片相机在这片原属于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广袤区域漫游,捕捉那些只有深入研究才能发现的细节。几乎难以辨别的地基、茂密的灌木丛、依稀可见的台阶和锈蚀的铁轨——在这一切面前,人们几乎要陷入警醒的沉默。
精巧的图书设计以出人意料地使读者沉浸在如此艰巨的话题之中。这一切始于覆着薄纱的简约封面,其中央清晰地凹印着“Buchenwald”字样,而富有质感的纹理则赋予树影立体感。
怀着敬意浏览内容,读者能够沉浸在氛围感十足的摄影作品之中。这些照片在经过调频光栅化处理后被印刷在高品质的原纸上,表现出强烈的层次感。此外,书中还配有从前集中营囚犯所创作的知名小说的文字选段。它所营造的体验空间既与读者保持距离,又牢牢抓住他们的情感。
这些文字段落精心穿插在组图之间,仿佛是在一段触动人心的追寻后稍作片刻休憩。相得益彰的设计、选材、印刷和装订,共同成就了这部余音回绕的匠心之作。
来源:©Stiftung Buchkunst,Photos:Uwe Dettmar,Carolin Blöink,Mia Marian
2025年德国最美书获奖作品
专业类
气候危机背景下综合建筑设计研究
细木工技术汇编
建筑场所与建筑设计
帷幕升起|建筑创新
气候危机背景下综合建筑设计研究
Transcalar Prospects in Climate Crisis.architectural research in re/action
ISBN:978-3-03778-765-6
德文出版社:Lars Müller Publishers,Zürich
作者:Jeffrey Huang,Dieter Dietz,Laura Trazic und Korinna Zinova Weber
内容简介:
面对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挑战,建筑设计行业迎来了又一个创新关口。建筑院校不仅要让学生看到明朗的前景,而且还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提问、规划、批判、探索,进而提出富有想象力的可选择方案。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危机,我们编著了这本《气候变化背景下综合建筑设计研究》。这是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洛桑分校建筑学院(EPFL)的主要研究项目和论文汇编,反映出该院师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针对一些关键问题,如材料的应用、土地和土壤的退化、环境公正以及城市资源循环流等,本书融合了多元的交织视角,跨尺度的观察点;在广阔的生态维度中,综合考量如舒适度、标准、收益、个体需求等复杂要素等。
这本《气候变化背景下综合建筑设计研究》,对于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师、设计人员、专业学者,以及其他在气候行动方面,寻求知识和灵感之人士来说,都是必备工具书,它引导我们有意识地在关键节点上为这个时代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提出综合最优方案。
获奖评语:
面对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挑战,建筑设计行业迎来了又一个创新关口,为此需要对新旧建筑解决方案进行批判性追问。这本《气候变化背景下综合建筑设计研究》,是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洛桑分校建筑学院的主要研究项目和论文汇编,反映出该院师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本书所涉及的主题包括材料的应用、土地和土壤的退化、环境公正,以及城市资源循环流等,并针对一些综合设计因素,如舒适度、标准、收益、个体需求等,开辟了广阔的视野。
本书设计亮点之一就是阅读导引直观简洁。勒口平装设计,目录就在封面上,并在书口留有“暗示”,引导读者在书芯中找到所需要的章节。扉页的细腻压纹让读者首先体验到建筑纹理,翻开书页,高质量的论文展现在眼前,页面布局和边缘设计漂亮美观。采用再生纸与本书主题是相吻合的,然而,面对如此大的页面篇幅仍选择高松厚度的纸张品类,却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得出的结果。严格的设计方案,加上合理的实施,才能获得好的结果。而且,本书图像印刷精美别致,这对于多孔疏松的再生纸来说,更是颇具挑战性。
细木工技术汇编
The Joinery Compendium.Learning from Traditional Woodworking
ISBN:978-3-944074-52-8
德文出版社:Ruby Press,Berlin
作者:Sascha Bauer
内容简介:
《细木工技术汇编》是一部图示指导手册,适合木工爱好者、设计工作者、艺术家、建筑设计师,以及任何对木工感兴趣的人士阅读。书中包含选自世界各地的400多种传统木接头形式。索引式结构和简单明了的图示,便于查找和比较选用。木材特性、木工常用工具,以及接头分步制作方法,都包含其中。
英文、德文和日文,三种语言给出的专业术语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各种接头形式,便于做进一步研究。本书的目的是激发读者设计灵感,创造出具有艺术美感和可持续性的木制作品,促进永恒的艺术与灵巧工艺相结合,更好地利用资源,提高修复水平。
无论您是学徒,还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在传统木接头方面,这本《细木工技术汇编》都可以是案头必备工具书。
获奖评语:
这部重量级的《细木工技术汇编》是一部图示指导手册,内含选自世界各地的400多种传统木接头形式。索引式结构和简单明了的图示具有多功能性,便于查找和比较选用。不论对木工爱好者、设计人员、工匠还是建筑设计师而言,这都是一部非常实用的工具书。
全书共896页,简洁的双色设计清晰明了。精心选择字体和严格的页面布局,使得德语、英语和日语的技术术语都能够合理地安排布置。精心绘制的图画,铺展在柔和的纸张上,与灰白色形成良好的对比,令人感到愉悦。左右页面之间的视觉平衡,严谨的几何布局使文本与图像相互汇映。“清晰、简洁、深思熟虑”,评审团对此这样总结道,同时,评委对于这种不带文化刻板标记的日式风格也表示赞赏。
这种极简主义风格一直持续到封底。甚至EAN代码都被巧妙地嵌入到一幅图画中。本书采用亚麻布装帧,制作精良,创作出一部诠释细木工技术的完美作品,由此说服了评审团。
建筑场所与建筑设计
The Craft of Place.Mork-Ulnes Architects
ISBN:978-3-03860-379-5
德文出版社:Park Books,Zürich
作者:Casper Mork-Ulnes
内容简介:
这是介绍莫克-乌尔内斯建筑事务所的第一本著作。本书涉及该事务所在加利福尼亚州和挪威,承担的各种景观环境下的多种建筑设计项目及设计建设方法。
莫克-沃尔内斯建筑事务所是一家国际性的建筑设计公司,办公地点在旧金山和奥斯陆。公司创建于2005年,创始人为卡斯帕·莫克-沃尔内斯(Casper Mork-Ulnes)。到目前为止,该公司项目遍布三大陆,项目规模、大小各不相同,有总体规划、综合应用建筑、住宅建筑,也有100平方英尺的小木屋。斯堪的纳维亚实用主义和加利福尼亚的创新精神,被他们融入了众多设计,既带有娱乐性,又追求循章守制。
获奖评语:
这是介绍莫克-乌尔内斯建筑事务所(Mork-Ulnes Architects)的第一本著作,由布质护封保护。该事务所一家国际性建筑设计公司,其设计思想和理念通过封面的两幅图像即可体会。驻地于奥斯陆与旧金山,该事务所的斯堪的纳维亚实用主义和加利福尼亚创新精神都在书中鲜明地体现出来。
书籍采用瑞士装订,封面设计完美,触感柔和,读者翻阅时首先可以触摸到完美的压纹,读来轻松愉悦。宽大的照片、精准的规划草图和轴测图,吸引着读者的眼球,黑色背景下更是让人印象深刻。此外,黑白页面交替,形成视觉结构,引导读者探索作品集的不同维度。字体设计清晰、对比度高,捕捉到了建筑的精髓,与简洁有力的排版相辅相成——特别是那几何造型的目录索引,更是清晰明朗、非凡卓越。
书中的图像构思显出一种动人的不加束缚感,而这正是建筑设计师所追求的与自然贴近之目标。读者翻动着稍感粗糙的页面,迈向一段愉快的发现之旅。细节设计经过深思熟虑,以便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比如精美书皮上的可撕条形码,让珍爱图书者倍感欣喜。
帷幕升起
Raising the Curtain.Operatic Modernism and the Soviet Nations
ISBN:978-3-95905-802-5
德文出版社:Spector Books,Leipzig
作者:Oxana Gourinovitch
内容简介:
在非俄罗斯加盟共和国,建筑是如何成为颠覆性反抗工具的?
本书围绕着两座由卓越女性建筑师设计的现代歌剧院展开,即立陶宛维尔纽斯歌剧与芭蕾剧院和白俄罗斯明斯克喜剧剧院。前者由尼约勒·比库特于1962年至1974年设计;后者由奥克萨娜·特卡丘克于1973年至1981年设计。
《帷幕升起》向读者介绍这两座剧院的委托、规划和建造过程,审视了在剧场修建前后,联盟舞台上接连上演的政治和文化活动。还有两个方面,也是本书重点探讨的内容:
-作为“新兴国家”,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如何结合现代主义建筑,进行自我想象的构建?
-苏联框架内长期被忽视的民族建构进程,以及建成环境对其的推动作用——这些力量如何加速苏联解体,而建筑又如何在其中扮演核心角色?
获奖评语:
本书围绕着前苏联边缘国家的两座现代歌剧院展开,即立陶宛维尔纽斯歌剧与芭蕾剧院(Theaters für Oper und Ballett in Vilnius)和白俄罗斯明斯克喜剧剧院(die komischen Oper in Minsk)。前者由尼约勒·比库特(Nijole Buciute)于1962年至1974年设计建造;后者则由奥克萨娜·特卡丘克(Oxana Tkachuk)于1973至1981年设计并建造。《帷幕升起》向读者介绍这两座剧院的委托、规划和建造过程,以及在项目实施之前和项目实施过程中,政治、文化事件对项目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也可见,国家认同如何在苏联内部逐渐形成,以及建筑在苏联解体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书排版设计简洁,其护封材料却给人以非凡的触感。取下护封,可以看到书籍的裸脊和深紫色纯色封面,线装也与其形成色彩上的协调,可见设计者对细节的偏爱。书籍内部,细致的排版处理以及大胆的版心高度,体现了其上乘的设计质量。文本居中并两端对齐是深思熟虑的设计:宽大的边栏,方便添加脚注和图例,使阅读更加轻松流畅,而且能在整体上形成动态效果。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不论在粗糙的天然纸张上,还是在用于书末照片集的哑光铜版纸上,印刷图像的边缘都相当锐利。运用材料变换,完美的翻阅体验,其总体设计令人信服,也夺得了评审团的青睐。
建筑创新
Constructive Disobedience.An Experimental Methodology in Architecture
ISBN:978-3-0356-2829-6
德文出版社:Birkhäuser,Basel
作者:Matthias Ballestrem,Katharina Benjamin,Helga Blocksdorf,u.a.
内容简介:
面对气候危机,建筑试验与创新如何进行?“建筑创新大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
这本论文集涉及众多项目类型、多种建设场地,涵盖施工、教学和研究各个方面。国际项目包括预应力夯土结构、异质建筑研究以及天然材料的重新发现利用等。所有这些融合在一起,构成建筑方法学的基础,突出体现了试验建筑成果,用于应对未来建筑转型。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国际项目以及试验性建筑所采用的新方法、新技术;
-基于生物学原理的再生建筑建造方法,主要包括木结构建筑、麻石灰建筑、以及
-细菌、芦苇、作物秸秆和土壤等生物材料和天然材料的应用等;
-多种建筑绘图。
获奖评语:
黑底封面,丝网印刷呈现明亮却柔和的霓虹色彩,让读者对建筑创新好奇。本书为“建筑创新大会”的文献集,内容翔实,涉及众多创新性项目,涵盖教学、研究、施工等各个方面,旨在探讨试验性建筑新技术、新方法。书中讲述的再生建筑建造方法以生物学原理为基础,主要包括单一树种木材、麻石灰,以及细菌、芦苇、作物秸秆和土壤等生物材料和天然材料的应用。
简洁的配色强劲而柔和,为多视角、多主题的叙述提供稳健的框架。文档被巧妙地排布在粉红色的页面上,铜版纸与非铜版纸交替使用,形成鲜明对比。印刷排版颇具动感:虽然只使用单一字体,却表现出了多种式样和高低变化。这种有趣的处理方法在章节分隔页上特别成功,文字自由分布在两页,舒展而流畅。连篇正文之间,引注的色块衬底也采用了与整体视觉相应的粉色专色,这一设计细节既迷人,又具备功能性。为保证大开本的翻阅体验,本书还采用了制作精良的中空书脊。“天才般的双色设计创造出完美作品”,评审团这样评论道。
来源:©Stiftung Buchkunst,Photos:Uwe Dettmar,Carolin Blöink,Mia Marian
2025年德国最美书获奖作品
指南类
我们终将铭记-86条生命
原型1928-33.劳工学校
诺华园区指南|作为文化技艺的烹饪
蔬菜爱好者
我们终将铭记——86条生命
We Remember–die 86.Eine deutsch-französische Begegnung im Elsass mit Nachkommen von NS-Opfern
ISBN:978-3-947227-18-1
德文出版社:EKW-Verlag,Tübingen
作者:Reinhard Johler,Hans-Joachim Lang,Jeanne Teboul u.a.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23年6月在阿尔萨斯举行的德法师生交流活动的成果。参与活动的还有从美国、以色列、瑞士和南法远道而来的纳粹科学犯罪受害者后裔。1943年8月中旬,来自多个欧洲国家的86名犹太男女在纳茨维勒-斯特鲁霍夫集中营被杀害,他们的遗骸被用于扩充斯特拉斯堡帝国大学的人类学收藏库。
本书以大量的图片和报道记录和讲述了这段特殊的历史:这其中既有个体和学术界对于这一罪行的复杂记忆,也有处于变化之中的跨国记忆文化和在纪念场所开展的记忆传承教育。
在斯特拉斯堡,参加活动的受害者后裔和师生一开始就达成了共识:我们终将铭记。
获奖评语:
本书以敏锐的手法纪念了1943年在纳茨维勒-斯特鲁霍夫集中营被杀害的86名犹太男女。他们来自多个欧洲国家,其遗骸被用于扩充斯特拉斯堡帝国大学的人类学收藏库。八十年后,来自德法两国的师生与这场科学犯罪的受害者后裔举行了一场会面。本书记录了这一深入交流的成果,也为构建当今的记忆文化做出贡献。
由蓝色薄纸制成的护封包裹着这本采用开放式书脊的图书:色调柔和的肖像与饱满的白色书名遥相呼应,仿佛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搭起视觉的桥梁。记忆与遗忘在这份透明感中得到生动的体现。亮蓝色也在字体排印和线装中被果断使用。
良好的翻页效果、精巧的长短不齐版面和恰到好处的对比使本书十分适合深入阅读。优雅的纵长页开本和出色的触感也能让人敞开心扉,投入到这次特殊的阅读体验之中。本书能在严肃的探讨和亲近的形式之间保持平衡,实属难能可贵。
前衬页上的图像暗含隐喻:在一篇学术研究的结项论文中,一幅电影剧照呈现出位于凯尔附近的欧洲大桥的画面。“跨越边界,连接多元,启航新程”——这正是本书所试图传递的和解讯号。
原型1928-33.劳工学校
Prototyp 1928–33.Schule der Arbeit.Material zu einem vergessenen Gebäude der Moderne für Arbeiterbildung in Leipzig
ISBN:978-3-95732-617-1
德文出版社:Verbrecher Verlag,Berlin
作者:Ute Richter
内容简介:
劳动学校是格特鲁德·赫尔梅斯(1872-1942年)领导下的一个工人教育示范项目。1928年,建筑师约翰内斯·尼迈耶(1889-1980年)在莱比锡新建了一个现代化的场所,供年轻工人进行集体生活和学习。1933年春,这栋建筑遭纳粹冲锋队袭击并最终被纳粹分子没收,整个教育计划被迫终结。
《原型1928-33》是艺术家乌特·里希特在查阅大量档案资料后完成的作品。与这座被遗忘的建筑相关的历史影像资料与年轻工人的言论在书中相互映衬,从而将教育的内容与建筑的空间规划产生联系。选编的档案资料也为介绍历史背景和艺术加工的文字提供了有力的补充。本书揭示了教育对维护民主结构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当今社会缺乏类似解放性项目的遗憾。
书中收录了建筑师约翰尼斯·尼迈耶、教育家格特鲁德·赫尔梅斯、艺术家乌特·里希特和作家拉德克·克罗尔奇克的文字。本书获萨克森自由州文化基金会资助,由中原内莉和格雷特·布罗克斯完成装帧设计。
获奖评语:
1928年作为示范项目建成的莱比锡劳动学校,本应是一个现代化的教育场所。它的建筑设计旨在满足年轻工人的集体生活和学习需求。但在纳粹冲锋队1933年袭击并没收这栋建筑后,这一教育项目戛然而止。
在本书中,乌特·里希特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这一项目的历史及其特殊地位。建筑师约翰尼斯·尼迈耶、学校创始人兼教育家格特鲁德·赫尔梅斯以及作家拉德克·克罗尔奇克的文字对她的个人观点进行了有力的补充。在保留至今的少量原始文献的佐证下,这一理念的进步性及其影响力逐渐变得清晰。
这本小册子采用开放式的书脊设计和统一的整体风格,收录充满张力的单色文字和图片组合。霓虹色的线装既成功营造了视觉上的错落感,也确保了最佳的翻页效果。尤其是在横跨双页的文字段落中,精心编排的长短不齐版面令人印象深刻,而字体的选择也增添了层次感。格特鲁德·赫尔梅斯曾设计过一份收集学生想法、担忧和愿望的问卷。这些答案被用醒目的方式加粗排版,成为独立于阅读文本之外的第二层阅读空间。版心采用加宽的设计,几乎要延伸到书脊的位置。这或许会造成一定的混乱,但也能在视觉上压缩内容,从而让读者集中精力了解这一独特的教育模式及其历史地位。
诺华园区指南
Novartis Campus Guide
ISBN:978-3-03969-021-3
德文出版社:Christoph Merian Verlag,Basel
作者:Andreas Kofler
内容简介:
在获奖的建筑环境中开展创新工作: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制药企业诺华成功地将其前身所在的工业区改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开放园区。在维托里奥·马格纳戈·兰帕格纳尼的总体规划下,巴塞尔北部形成了一个逐步融入开放空间及世界级建筑和艺术作品的城市规划网格。从2022年秋开始,该园区在工作日亦对公众免费开放,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诺华园区指南》是首部介绍该公司全球总部的出版物。它不但以时间顺序追溯其历史,还分主题展开导览。它以近照、平面图和插图的形式,带领读者走进安藤忠雄、弗兰克·盖里、阿尔瓦罗·西扎等明星建筑师以及詹妮·霍尔泽、爱德华多·奇利达、西格玛·波尔克和奥拉维尔·埃利亚森等著名艺术家的建筑和室外装置作品。这些独家的内幕资讯旨在展示新颖的实验室和办公区设计如何推动内外交流、合作和科学进步。
获奖评语:
从工业区到开放园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诺华公司成功地将其巴塞尔总部园区改造成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开放交流场所。园区内的建筑凝聚了众多知名建筑师的心血,其整体设计令人流连忘返。因此,这本导览形式的便携指南才得以问世。
本书的封面设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深蓝背景的映衬下,一幅精致的黑白插图呈现园区的全貌。书名、作者和出版社信息以醒目的白色被印在塑料护膜上——这一功能性的细节使得这本指南变得更为经久耐用。开篇的一组图片营造出游览的氛围,它与图形化的页码设计一道,让读者对本书留下初步的印象。
在接下来的每一页中,读者将通过文字、图片和生动的版式设计了解每一座建筑。清晰的结构与合理的导航元素使他们不会感到迷茫。即便只是随手翻阅,也能精准获取关键信息。
动态的版式设计、精细的字体排印、高质量的插图以及封二和封三的精巧设计,都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里,平面图和图例相映成趣,也方便读者轻松上手。本书可以激发人们对建筑探索的兴趣,其装帧工艺也符合指南类图书的要求。
作为文化技艺的烹饪
Kulturtechnik Kochen
ISBN:978-3-7965-4956-4
德文出版社:Schwabe Verlag,Basel/Berlin
作者:Markus Krajewski,Margaretha Jüngling,Christian Werner
内容简介:
一项不同寻常的任务将一个由厨师、摄影师和文化史学者组成的团队带往意大利:那里的人们想要复现一场巴洛克风格的表演晚宴。“表演晚宴”究竟是什么?这场宴会仪式的背后蕴含着哪些理念?烹饪应当如何被当作文化技艺理解?本书不仅带领读者走进欧洲烹饪文化的发源地,在那里发掘古老故事,尝试新的食谱;思考如何复现庆祝晚宴的过程,也是在带领读者踏上回归巴洛克的时光之旅。这本“学术食谱”包含克里斯蒂安·维尔纳的散文式摄影作品,适合作为图画书来阅读;它同时也收录了玛格丽塔·荣林的18道创新菜肴,所以也是一本实用的烹饪指南。书中连贯而详尽的解说,赋予菜肴历史文化内涵。
获奖评语:
早在中世纪,人们就开始举办“表演晚宴”,它的目的不是饱腹,而是为了震撼宾客。常见的做法是烹制诸如天鹅这类不易食用的动物,并让它们以原始的面貌示人。在《作为文化技艺的烹饪》这本华丽之作中,一位厨师、一位摄影师和一位文化史学者共同探究这一现象,复现“那不勒斯附近的巴洛克表演晚宴”并对其进行新时代的演绎。
跨越时空的差异,被以自然而巧妙的方式加以呈现:封面文字采用具有历史感的衬线字体,部分内容被覆盖在上方的照片所遮挡。照片以清晰而色彩协调的方式反映出表演晚宴的特征:它需要承诺一定的风味、质感和享受。
出版社将本书定位为“学术食谱”,这容易得到人们的赞同,但也掩去了图书设计所带来的乐趣:本书的前衬页印有一幅历史插图,而后衬页则以现代的幽默插图作为呼应。精准的文字排版搭配充足的留白,成功应对了大开本所带来的挑战,被评审团的交口称赞。同样得到评审团赞许的还有坚持使用单一字体和两种字形风格的做法。纸张的选材和精湛的工艺,也十分适合将文化史的严肃性和食谱的轻盈感相结合。
蔬菜爱好者
Gemüsefreunde
ISBN:978-3-948743-38-3
德文出版社:kunstanstifter,Mannheim
作者:Sabine Kranz
内容简介:
书中的食谱与它们的作者一样多元而独特,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关注点,那就是将蔬菜和水果的烹饪和享用置于首位。这既是健康的自我关怀,也是一种能带来感官愉悦的生活方式。烹饪并不只是加工搭配好的原料那么简单,它同时也是在与传统、文化和他人建立联系。烹饪能够产生凝聚力。无论是两人独处的夜晚,还是一大群朋友的聚会,无论是派对还是野餐,是酷暑还是寒冬,无论是对急性子还是完美主义者、专业厨师还是烹饪新手,无论是为了给客人露一手,还是为了哄孩子开心:烹饪几乎适用于所有场合,个性迥异的人都能在其中发挥用武之地。
一些食谱能够讲述历史。它们与珍贵的回忆紧密相连,这或许就是因为奶奶曾用某种特殊的调料为食物增添韵味。有些食谱纯属妙手偶得,它们在旅行或与朋友共进晚餐时被记录下来,抑或是随外送蔬菜走进家门。如果我们没有开动脑筋改造食谱,它们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获奖评语:
面颊泛红的豌豆笑着邀请“蔬菜爱好者”翻阅这本活力十足的同名食谱。这些食谱都名副其实地来自作者的朋友圈。63位激情四射的(业余)厨师分享了112道最爱的食谱,出于实用的需要,它们分别被归入“十分简单”“时间紧迫”“只为你我”“效果惊艳”和“伴手佳品”等类别。读者很快将明白,这本书谈论的不是如何使用镊子或氮气,而是烹饪的乐趣和日常生活中的蔬菜享用。
书中用鲜艳亮丽的颜色印刷由作者创作的迷人插画,使读者完全不会怀念这类书籍中常见的摄影配图。只需翻上几页,书中营造的温馨氛围便能让读者沉浸其中,恰当的纸张选择也能提升感官感受。清晰的版式和简洁的字体组合更便于实际的烹饪使用。合理的开本选择和精美的装帧同样得到评委们的绝口称赞。
在烹饪过程中,微小的差异足以毁掉一道菜肴,也可以增添美味。这一情形同样适用于图书设计:从彩色的堵头布和书签带到封面上可供触摸的压印花纹,《蔬菜爱好者》对所有的细节做了事无巨细的安排。“这让人不禁想要下厨!”评委们这样写道。
来源:©Stiftung Buchkunst,Photos:Uwe Dettmar,Carolin Blöink,Mia Marian
作品展示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rSdxBkzP3l2uLmgrKzwi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