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征集|第二届“AI宁波”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大赛(镇海赛区)暨第十一届“奇思甬动”中国(宁波)创业创新大赛
“科创镇海,AI启未来。”第二届“AI宁波”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大赛(镇海赛区)暨第十一届“奇思甬动”中国(宁波)创业创新大赛,诚邀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项目),智绘经济蓝图,共赴创新之约。
一、大赛背景
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本次大赛(镇海赛区)以“人工智能赋能产业”为主题,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宁波市委人才办、宁波市经信局、宁波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镇海区等单位承办,同时结合第十一届“奇思甬动”中国(宁波)创业创新大赛,联动“科创镇海·种子工程”生态建设重点赛道项目招引,旨在集聚符合宁波产业发展的海内外人工智能领域精英,征集和遴选一批掌握人工智能先进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宁波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二、赛道设置
1.具身智能机器人
包括机器人大小脑关键技术、机器肢和灵巧手关键技术、执行器关键技术、新型材料、专用机器人等。
2.智能网联汽车
包括感知技术、通信技术、决策控制技术、安全技术等。
3.智能消费产品
智能载具、智能设备、便携式智能终端等。
4.人工智能芯片
包括芯片设计制造、图形处理器及存储芯片、ASIC专用加速芯片、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类脑计算芯片等。
5.智能传感
包括视觉/环境感知传感器、物理/力矩传感器、生物/化学识别传感器等。
6.智能软件
包括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数据处理、智能制造系统、行业应用、数字孪生等。
具体赛道说明详见附件。
三、报名条件及组别
每名参赛选手只能报名一个参赛项目,且一般应满足以下条件:
1、社会信誉良好、无不良记录;
2、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
3、在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担任过正式教学或科研职务(含博士后),或在国内外知名企业担任过管理类、技术类中高级职务;
4、近2年(2023年1月1日以后)内来宁波创业(工作),或尚未来宁波创业(工作);
5、项目负责人需为企业法定代表人、实控人,且在宁波注册的企业不得为异地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
6、没有以个人、团队带头人及成员身份入选过“3315系列计划”、甬江人才工程(含引进类和培养类);
7、参赛项目涉及的知识产权,原则上应当归属参赛团队或公司,不存在未解决的纠纷,且不得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8、特别优秀、急需紧缺的项目,参赛选手可视情在学历、职务等报名条件上予以破格。
9、大赛设初创组、成长组2个组别:在国内未创办企业或企业注册成立不超过2年的,归入初创组进行评比;在国内已创办企业且注册成立2年以上的,归入成长组进行评比。
四、赛程安排
大赛整体周期:2025年8月-2026年1月。
项目征集:2025年8月-10月。联动区内资源,积极开展项目征集。
赛区海选:2025年11月。由大赛(镇海赛区)组委会组织开展赛区海选,根据参赛要求,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查,并按赛道和组别组织评委进行项目初评。
赛区决赛:2025年12月。由大赛(镇海赛区)组委会组织开展赛区决赛,邀请专业评委,决出市级总决赛参赛项目,并择优推荐一批“种子工程”储备项目。
市级总决赛及颁奖典礼:2026年1月。大赛组委会按专业领域邀请评委,以路演方式决出最终获奖名单,并举行颁奖典礼。
五、赛事奖励及支持政策
(一)宁波市支持政策
总决赛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胜奖共80名,获奖者可直接入选甬江人才工程,并享受甬江人才工程入选者同等的服务保障,同时按照获奖等次给予奖金和项目支持:
特等奖:1项,奖金30万元,项目支持2000万元。
一等奖:3项,奖金20万元,项目支持1000万元。
二等奖:8项,奖金10万元,项目支持500万元。
三等奖:20项,奖金5万元,项目支持300万元。
优胜奖:48项,项目支持100万元。
对于三等奖及以上获奖项目,如项目企业(已在甬注册或从异地变更注册地至宁波)已获得民间资本投资,可按民间资本投资额的30%确定项目支持额度(向下取整到十万位),最高2000万元。
对于三等奖及以上获奖项目,采取“投拨联动”的支持模式,项目支持由股权投资和财政补助两部分组成。股权投资金额根据企业估值,按照不控股被投资企业的原则确定,最高不超过项目支持额度的50%。财政补助由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已投资的金额,参照甬江人才工程对应类型的经费拨付方式及拨付要求,分两批次进行拨付。
(二)镇海区支持政策
1.对获市甬江人才工程联动支持的项目,落地镇海实际运行并签订建设任务书后,将按市级支持模式给予最高1:1项目配套支持(按照市“投拨联动”支持模式,由股权投资和财政补助两部分同比例组成,支持额度不超过市级实际给予的投资款和补助资金额度),按“见投即贷”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信贷支持,及其他甬江人才工程可享受的支持政策。
2.对进入总决赛但未最终获得甬江人才工程支持,已获得镇海区产业基金投资且符合条件的,可直接按照“以投代评”模式申请享受“雄镇英才”政策支持;未获得镇海区产业基金投资但符合条件的,可直接进入区“雄镇英才”评审尽职调查环节,根据结果列入“雄镇英才”建议扶持名单。
3.对赛区前30名项目且符合条件的,直接列入种子项目预备名录,经赛道牵头部门评估后,择优提交“科创镇海·种子工程”领导小组会议审定后纳入“种子项目库”,给予“种子工程”相关支持政策。
4.优先提供区内产业和孵化空间、科研平台创新资源、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及其他相关政策支持。
如遇政策变动,以最新政策为准。
六、报名通道
1.大赛报名网址为:http://rcgc.nbrc.com.cn/ds/。
2.大赛(镇海赛区)一般通过国内通道报名。大赛报名分“预约报名”和“正式报名”两种方式。参赛选手可通过“预约报名”方式在手机端填报基础报名信息,后续通过“正式报名”方式在电脑端进行完善,也可直接通过“正式报名”方式在电脑端报名。报名材料以通过“正式报名”方式提交的材料为准。
image.png
预约报名通道二维码
3.参赛选手应遵守大赛规则,对所有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相关报名材料将作为项目考核和资金拨付的依据;参赛选手填报虚假信息的,将取消参赛及资助资格,视情追回奖励;存在违法行为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4.大赛(镇海赛区)不向参赛选手收取任何费用,如有任何人以大赛名义收取费用,请第一时间向大赛(镇海赛区)组委会反映。
七、其他事项
1.获奖项目数量视评比情况适当调整,相关奖项可能空缺或者增设。
2.项目获奖后1年内,需在宁波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企业并实质性运营,并达到落地基本要求后,方可申请兑现配套政策。大赛(镇海赛区)将开展实地尽调,查看公司实际经营状况,经审查合格,兑现配套政策。未在规定时间内申请兑现配套政策并达到相关要求的,视为放弃。
3.大赛(镇海赛区)期间,大赛(镇海赛区)组委会将视情对参赛项目进行适度的公开展示、展览及宣传,参赛选手应予以必要的配合。
4.未尽事宜或需调整事项,由大赛(镇海赛区)另行通知。大赛(镇海赛区)组委会对本次大赛(镇海赛区)保留最终解释权。
八、咨询方式
1.报名咨询
陈先生0574-86689331
2.政策咨询
汪先生0574-89389426
3.产业咨询
镇海区发改局:王女士0574-89287537
镇海区经信局:余先生0574-89287353
镇海区科技局:傅女士0574-89389560
镇海区投促中心:刘先生0574-89287384
镇海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朱女士0574-89287308
石化区产业发展局:周先生0574-89293202
4.属地咨询
澥浦镇:魏先生0574-86505214
九龙湖镇:王女士0574-86537591
招宝山街道(物流枢纽港):程女士0574-55838775
蛟川街道:陈先生0574-86306863
骆驼街道:冯女士0574-86590586
庄市街道(大学科技园):张先生0574-86689331
九、附件-赛道设置说明
(一)具身智能机器人
1.机器人大小脑关键技术: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的具身智能感控算法、多模态感知与环境建模等技术,在线步态规划与实时姿态跟踪等运动控制算法;
2.机器肢和灵巧手关键技术:仿生机械臂、灵巧手和腿足、全身协调运动控制、手臂动态抓取灵巧作业等技术;
3.执行器关键技术:小体积高爆发驱动电机、高精度高效率传动减速器、高集成高功率密度关节组件、谐波减速器、旋转矢量(RV)减速器、行星减速器等;
4.新型材料:高承载耐磨减速器材料、高功率密度电机磁性材料、本体及结构件轻量化材料、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等新型材料等;
5.专用机器人:用于生产制造、巡检、救援等高危环境和特殊作业场景的特种机器人,具备多机协作、精准作业能力的工业型机器人,具备情感陪伴、生活辅助能力的服务型人形机器人,具备自主决策、情绪认知能力的交互型人形机器人。
(二)智能网联汽车
6.感知技术:激光面阵雷达及三维成像、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智能座舱感知、多源融合感知等;
7.通信技术:V2X车联网、DSRC专用短程通信、C-V2X蜂窝车联网等技术产品;
8.决策控制技术:路径规划、行为预测、运动控制、强化学习算法等;
9.安全技术:数据加密、入侵检测、OTA安全、身份认证等。
(三)智能消费产品
10.智能载具:消费级AGV、无人机、智能体、自组网技术等;
11.智能设备:具有语音交互和语言理解能力的智能家电家具、全屋智能设备及系统、智能医疗器械及设备、智慧储能系统设备等;
12.便携式智能终端:可穿戴电子设备、便携式电子设备、健康检测设备、视听设备等。
(四)人工智能芯片
13.芯片设计制造:RISC-V指令集、芯片设计工具、先进材料及封测技术等;
14.图形处理器及存储芯片:并行计算、高带宽存储、动态随机存储、大规模并行架构等关键技术;
15.ASIC专用加速芯片:张量处理单元TPU、神经网络处理器NPU、定制化计算架构、低精度推理等;
16.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可重构计算、硬件描述语言、低延迟推理、动态逻辑优化等;
17.类脑计算芯片:神经形态芯片、脑机接口、脉冲神经网络、存算一体架构、事件驱动计算、超低功耗设计等。
(五)智能传感
18.视觉/环境感知传感器:CMOS/CCD图像传感器、高精度3D视觉传感器、ToF等红外/紫外传感器、激光传感器、光纤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颗粒物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等;
19.物理/力矩传感器:高性能MEMS姿态传感器、高动态响应力矩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力触觉传感器、扭矩/位移传感器、磁性传感器、声学传感器、超声波/电磁波传感器等;
20.生物/化学识别传感器:高可靠柔性触觉传感器/电子皮肤、高灵敏仿生嗅觉传感器、血压/血糖/血氧/心率传感器、DNA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生物特征识别传感器等。
(六)智能软件
21.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开发框架、开发工具、通用基础模型、行业垂直模型、智能体等;
22.数据处理:数据分类、清洗、加工、标注等数据集、语料库、知识库生成工具,以及数据库、中间件、开发测试工具等;
23.智能制造系统:产品研发设计、虚拟仿真测试、智能排产、质量检测、仓储物流、运维管理等工业软件系统;
24.行业应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专业场景应用,城市地理空间、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的特色场景应用等;
25.数字孪生:VR/AR/MR设备、3D建模、AIGC、模拟仿真、渲染引擎等新兴技术软件。
来源:科创镇海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YoQWxwMip8co7vQd2NdLZ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