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海文化创意杯赛事启动非遗元素融合数字设计青年创作者参与作品征集
春日的文化创意领域再添新浪潮。3月17日,慈海文化创意杯全国设计大赛正式开启作品征集通道,这场以“非遗活化·数字共生”为主题的赛事,聚焦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吸引了高校师生、独立设计师及文创企业的广泛关注。
赛事主题与征集方向
慈海文化创意杯以“非遗元素的当代转化”为核心命题,设置三大赛道:非遗传承设计、城市记忆再造与生态美学应用。参赛者需从传统工艺、地域文化符号或自然生态中提取灵感,结合数字技术完成作品设计。例如,参考三星堆文物中的青铜纹样进行文创产品开发,或借鉴苏州园林的片石假山元素设计家居摆件。
赛事特别鼓励多模态表达,如将剪纸技艺与AR技术结合,或通过3D打印复刻古建筑模型。此类设计思路在近年郑州“商遇杯”等赛事中已有成功案例,如商代“玄鸟”图腾的地铁口设计、三星堆太阳轮造型的台灯等。
赛事流程与评审机制
本届大赛分为初评、复评与终评三阶段。4月11日前,参赛者需提交包含设计图、创作理念及文化溯源说明的方案文档。评审标准涵盖文化诠释深度(40%)、技术创新性(30%)及商业可行性(30%),与安化县文创大赛“内涵、创意、实用、市场”四维评价体系高度契合。
值得一提的是,赛事增设“青年扶持计划”,为高校团队提供建模软件授权、3D打印设备支持等资源,呼应天津中德大学创新挑战赛中“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
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
非遗技艺的数字化转化成为本届亮点。以苗绣为例,设计师可通过色彩提取工具分析传统绣品色谱,生成适配现代家居的渐变图案;又如景德镇陶瓷纹样,经AI算法解构后,可应用于手机壳、文具等高频消费场景。
赛事评委、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李明指出:“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找到古今对话的接口。就像故宫胶带提取便袍纹样一样,关键在于提炼符号背后的精神内核。”
数字技术赋能文创设计
参赛团队可运用三维建模、虚拟渲染等技术实现创意落地。例如,慈文传媒开发的AI互动影游技术,可将非遗故事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项目;而“白塔杯”获奖作品“河图AR中轴文化展示”,则为历史建筑的数字活化提供了范本。
技术团队需注意硬件适配性。赛事建议使用不低于32卡A800算力的服务器进行模型训练,确保多模态数据的实时解析能力——这一标准与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的AI平台建设要求形成呼应。
成果转化与产业对接
为打破“赛展即终点”的困局,组委会联合北京银行等机构推出“版权保护+渠道对接”服务。优秀作品将入驻西城区文化创意转化服务中心,享受生产供应链支持与市场营销辅导,延续“白塔杯”从赛场到市场的成功经验。
往届相似赛事中,约15%的作品实现商业化,如安化黑茶文化茶具套装、商代青铜纹充电宝等。本届还将探索NFT数字藏品等新兴载体,为非遗IP开辟多元变现路径。
这场跨越传统与未来的创意赛事,正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正如海尔集团在观念创新中提出的“用户共创”理念,慈海文化创意杯的核心价值,在于搭建一个让古老智慧与当代生活共振的平台。参赛者可通过官网提交方案,共同书写文化创新的下一篇章。
https://mp.weixin.qq.com/s/JmmIARSD6H3f8ph4p8IyU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