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获奖作品公示|2025深圳光影艺术季南山区主会场「追光逐梦」高校作品大赛
当青春的创意星河
遇见深圳湾的夜色画布
一场关于光的奇迹正在发生
2025深圳光影艺术季南山区主会场「追光逐梦」高校作品大赛,自启动以来便吸引了全国高校艺术才俊的广泛关注。我们收到了无数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品,每一件都是青年创作者对“光”与“梦”的独特诠释。
经过专家评审团的严格、公正的评审,最终一批兼具艺术美感、技术创新与落地可行性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一等奖作品也即将在南山区主会场实地落地,与公众见面。现在,让我们共同揭晓这份凝聚了未来之光的获奖名单!
本次大赛以“城市中的追光者”命题,面向全国高校发起了光影艺术作品征集。
一等奖
《追光者》
李思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作品简要信息
深圳,这座因高新科技而闪耀的城市,无数数据在高楼之间流动,灯火与霓虹描绘出科技与梦想的脉搏。这城市永不停歇,连夜色,也在思考与创造中被点亮。
作品以深圳城市打工人的日常为灵感,用光影勾勒十个在电脑桌前工作的抽象小人,呈现出被屏幕光包裹、在时间缝隙中前行的都市创造者群像。每个小人面前的“显示屏”都是一面镜子,它既是都市人追逐的光源,也是观者看见自己的映像。光与镜像交织,形成一次隐秘的对视,观众不再只是旁观者,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当观众走近时,小人轮廓发出闪烁的金光。那一刻,作品轻声提醒,也许疲惫,也许迷茫,但你仍在自己的世界里熠熠生光。
材质
支撑主体-不锈钢焊接骨架,外覆柔性LED灯带形成抽象人物轮廓。灯带具备可编程多通道控制系统,可实现从白光至金光的渐变与动态闪烁。“显示屏”部分由镜面不锈钢板构成,具备良好的户外耐候性与反射清晰度。底座内部集成体感灯光交互装置、微控芯片与电源模组,实现基于观众距离的实时光效反馈。整体结构可模块化拆装,适用于白天户外展陈与夜间光影季活动。
二等奖
《织光》
杨欣怡、欧阳莎、薛以晨、李进腱
(深圳技术大学)
作品简要信息
以未来世界构想为起点,打造扎根深圳的光影装置艺术。核⼼聚焦深圳“光是⽣⽣不息的基因密码”这⼀特质,摒弃传统植物对⽔⼟的依赖,构建出以城市光影为唯⼀⽣⻓媒介的光敏曼陀罗植株——如同⽤光影为线“编织”出⽣命形态,让⽆形的城市之光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花开轨迹,以此呼应深圳“追光逐梦”的城市精神。
植株的透明躯⼲化作深圳“光影能量”的具象载体。它让⽆形的城市之光拥有了可触摸的花开形态,也让“追光逐梦”的时代精神有了艺术注脚——每⼀缕延伸的枝⼲、每⼀朵绽放的花,都是新时代追光者以创新为笔,在深圳这⽚热⼟上书写的创想篇章。
技术实现
作品融合艺术与科技,通过光敏感应技术实现植株与深圳不同场景光影的联动,实现捕捉市中⼼激光、城中村霓虹、滨海落⽇霞光等不同光源的特质,为“织光”提供丰富素材。其借助透明躯⼲的材质特性与arduino控制技术,让曼陀罗随光影变化呈现差异化“编织交错”效果:同激光射出⽅向舒展枝⼲、随霓虹下放暖⾊花朵、伴霞光晕染淡蓝躯⼲,实现光影与艺术形态的实时同步,让“织光”过程可视化。
二等奖
《拉格朗日点》
刘婕茜(广州美术学院)
作品简要信息
拉格朗日点不仅是天文学中相对稳定的空间关系,也象征了人类作为认知主体对稳定与秩序的追寻。在深圳,这种稳定被转化为兼顾国际性、公众性与探索性的空间体验,超越了形式上的美景与奇观,成为与观众展开对话的媒介。
公共艺术的魅力在于双向交流。在将深圳打造为创新与文化交汇之地的进程中,作品以互动光影装置邀请观众参与——通过调节沙层厚度改变光影明暗,成为通过人的行为导致始终处于变化中的艺术景观,将天文与科技引入日常体验。作品不仅实现了“文化兴市,艺术建城”的理念,更将人类行为与宇宙现象相连,让参与者在光影与互动中思考未来与自身的关系,体验探索与创造的乐趣。
三等奖
上下滑动查看名单
《永恒的追逐》
刘婕茜(广州美术学院)
《戴森球》
王培生(广州美术学院)
《花花草草可可爱爱》
广州美术学院8034研究生团队
赖景熙祝卢尧张雅莱张轩瑜张贺齐
优秀奖
上下滑动查看名单
《深圳的刻度》
蒋晨旭(西安美术学院)
《微醺PENGPENG》
广州美术学院8034研究生团队
赖景熙祝卢尧张雅莱张轩瑜张贺齐
《漂云归灯》
广美709(广州美术学院)
赵云和、赵雪川
《方尖碑》
王培生(广州美术学院)
肖洪:+86-
梁嘉宏:+86-
如后续出现关于上述艺术家(主创方)或以上入选落地作品的争议,主办方保留取消其作品获奖的权利。
获奖公示时间:10月13日—10月15日
